骨质疏松是常见的退行性骨骼疾病,中医认为,骨骼的健康与肾气、脾胃功能、气血充足密切相关,一旦出现问题,骨骼就变得容易脆弱,增加骨折的风险。新加坡著名中医诊所庆德堂的卢正嘉医师为此带来解释。
肾气不足是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
骨骼的生长和修复主要依赖于肾气的充盈。中医有“肾主骨,骨生髓”的说法,意思是肾的精气能够滋养骨骼使其变得坚韧强壮。当肾气不足时,骨骼就会失去支撑,变得松软脆弱。、
肾虚可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肾阳虚是因阳气不足,无法提供足够的能量和养分,骨骼变得无力;肾阴虚则是因体内的阴液不足,骨髓得不到滋养,导致骨质流失加速。
正气不足也是引致骨质疏松的原因之一。人体的正气就像一道天然屏障,能抵御外邪的侵袭。如果正气不足,外界的邪气,如寒邪,湿邪或风邪容易趁虚而入影响气血运行,使骨骼得不到充分的滋养,时间久了,骨质就会逐渐疏松,出现疼痛或活动受限的情况。
脾胃不好也能造成骨质疏松
脾胃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关键。如果脾胃功能不足,即使摄入足够的钙质和营养,身体也难以有效吸收,引致骨骼无法得到足够的养分供给。因此,长期消化不良、饮食不均衡的人,往往是骨质疏松高风险群。
另外,气血亏虚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气血对骨骼起着滋养和修复的作用,就像水源灌溉土地一样,使骨骼保持活力和弹性。一旦气血不足骨骼就会像干涸的土地,容易变得脆弱、松散。这种情况在女性群体中尤为常见,尤其是经历月经失调、生产或更年期后,气血亏虚可能加速骨质流失。
此外,先天禀赋不足也会影响骨骼健康。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气的强弱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如果先天肾气不足,骨骼的发育可能受到影响,到了中老年时期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因此,先天体质较弱的人,更应重视日常保养,以延缓骨质退化。
慎选食物延缓骨质流失
骨质疏松患者应选择能够补肾、健脾、养血的食物,促进骨骼的营养吸收。黑芝麻、核桃、黑豆、枸杞、山药、海参等食物,富含钙质、优质蛋白和微量元素,可帮助增强骨密度。黄豆、燕麦、南瓜、薏苡仁等食物,可改善脾胃功能,提高营养吸收率。
鱼虾、牛奶、奶酪豆腐、深色绿叶蔬菜等食物,则能够提供丰富的钙和维生素D,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
与此同时,某些事物可能会影响营养的吸收,应尽量少吃。举例,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饮料、凉茶和生鱼片,容易损伤脾胃,影响营养吸收。咖啡和浓茶中的咖啡因和鞣酸可能干扰钙质吸收,过量饮用会加速钙质流失。高盐分和高脂肪的加工食品,如炸鸡、腌制食品等,会增加尿钙的排泄,导致骨密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