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哈林旅行记》阅读笔记(3):萨哈林与加沙

虽然现在还没有读完这本书,但是对比一下,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敢于与外敌反抗的精神,不把苦难take granted,这才是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核心内核。

之前说过,在流放的人当中有布尔什维克主义者,这是为了沙俄政权所谓的永久保留。但是这个设计有一个悖论:一个制度越有效,就越无效。

流放制度越是残酷,短期内看起来就越有效,越有效,就会变得越残酷。这个残酷的螺旋发展下去,不可避免地会抵达⼀个反弹和爆发的临界点,于是整个系统彻底⽆效。换句话说,流放制度最终的结果便是,沙皇卧榻可得⼀夕安寝,流放地却变成⾰命的温床。

个人对抗不了沙俄体制

沙俄的体制,看似坚固,然而如果近距离看,就是草台班子。这个特征就是:“当权⼒具有绝对性和稀缺性,权⼒就会任性”。

比如说,沙俄为了让知识分子改造这样的草台班子,然而知识分子却被草台班子改造了。

岛上的每⼀位官员,甚⾄⼀个⼩⼩的办事员,契诃夫发现,都可以不限数量地使⽤仆役。⼀个监狱医院的下级医⽣,就可以拥有厨师、庭院清扫⼯、厨娘和使⼥。典狱⻓则按规定可以拥有⼋名仆役:⼥裁缝、鞋匠、使⼥、听差兼信使、保姆、洗⾐妇、厨师、清扫⼯。岛上所有的官员都⼤量地使⽤苦役犯奴仆,所需费⽤由公家承担。

荒诞的做法

苦役犯:希望?你在开玩笑吗?

我仿佛看到了,如果苦役犯回到现代俄罗斯,这样一个问题提问他的时候。他肯定一边看着短视频或者爽剧,然后头也不抬的回应我:“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环顾四周,环卫工人的相互吵架,叹气的“牛马”依然每天叹气,在女人身上栽过跟头的男人一再跟女人纠缠不清等等……可以说,很多人就像是得了强迫症,永远在重复昨天做过的事。

为什么?因为在那个年代,官员唯上论,这种表演已经不只是仪式性,同样,撒谎也不是权宜之计,表演和谎言深深渗入了日常逻辑。

想想看,现在很多的娱乐产品,包括体育等等,不都是给压抑的社会中吃一剂甚至好多“春药”吗?

官员:戴着面具时间长了,只能靠折磨他人维持生活

在官僚系统中,临时工一临时就长达十几年。

在萨哈林,军队也是草包军队。萨哈林的⼠兵是⼀群倒霉蛋,吊⼉郎当,灰⼼丧⽓,纪律松弛,作奸犯科,不受尊重,毫⽆地位。⼠兵就是⽐苦役犯多拿了⼀杆枪的苦役犯。⼠兵的⾏为模式和思维模式也变得跟苦役犯⼀样,跟苦役犯⼀起赌博、喝酒、闹事,⼀起温顺地忍受困苦,漠然地对待危险。什么军⼈的天职和荣誉,早就忘光了。

真正干事的人,不好意思,格格不入的早就离开了。而混吃等死,随波逐流才是常态。而压力越来越大,折磨苦役犯,到和苦役犯打成一片,不就是这样吗?

要想提升自己,就得完整的告别过去

这段时间一直在读一本书,而书中告诉我们:必须要完整的告别过去才有可能有希望。

所以,不好意思,又要虎头蛇尾了。然而,回头看到题目,我又想多写一些。

现在加沙的群众也好,没有一个可以团结的核心,分裂没有好处,然而他们还不能对自己的错误认识,只想天降神兵。

相信信仰的力量当然重要,但是正如中国很多宗教信徒告诉我的:一定要学习经文中的原意,而不是要相信某一个人。靠山山倒,靠树树垮。只有你自己有本事,读原文悟原理,执行下去才能改变真正的命运。

或许,大多数人还是要期待列宁、斯大林了。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思考是危险的。

而我呢?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