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哈林旅行记》阅读笔记(1):无意义的苦难还要继续吗?

苦难只是苦难,不是任何别的东⻄。俄国的苦难没有任何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且对任何⼈来说都没有任何好处。

——契科夫

非虚构文学作品相较虚构的小说作品,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所以,除了工具书、专业书和形形色色的励志书籍外,了解社会现实对于我们的人生而言,更具有独到的意义。所以,鼓励越年轻的人越要读读这种非虚构文学作品。

萨哈林在哪儿

说起萨哈林,可能很多人认为是什么美丽的风景。的确,它还有一个我们更为熟悉的名字——库页岛。由于清政府腐败,将库页岛割让给了沙俄政权,从此这篇宝贵的土地就离开了我们。

沙俄拿到这个土地干什么呢?流放犯人。相较我们中国将犯人流放到宁古塔,沙俄政权对流放更青睐,相较我们而言,沙俄对流放犯人不仅要让他们过得不顺,而且还有苦役。

相较“旅行记”这个书名,不如说这是一个调查报道,也就是《萨哈林流放犯调查报告》。对于中国人来说,调查报道中最熟悉的还是通过电视,比如什么《观察与思考》、《东方时空》,当然更耳熟能详的就是《焦点访谈》以及前身《焦点时刻》。这种类型的作品,要追寻源头,得考证到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和法国,有一个名词“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最重要的⼀点是拒绝形⽽上的
思辨,要求理论必须依据实际证据。此后才逐渐形成了⼀个现代观念,就是相信且只相信事实。例如《焦点访谈》的slogan:用事实说话。这种实地、深入、交叉调查的方式,呈现出被遮蔽事实的一种报道手段。

想要做到说出事实,其实不容易。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有三个事实:

1、萨哈林存在的目的有且只有一个:折磨人;

2、萨哈林生活的本质和沙俄生活本质保持一致,即“厚颜无耻”

3、官方的管理如同一出荒诞剧。

看出来了:这里讲的内容就是萨哈林⼈群的⽣存状况、萨哈林⼈群的⽂化特征和萨哈林的权⼒逻辑。

想要报道这个过程,真的不容易。他⾯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先于他⼈形成对事实的信仰,也就是咱们前⾯说的“相信且只相信事实”。站在现在,做到这⼀点似乎不难,但在契诃夫时代,这需要⼀个思想壮举,就是对神话祛魅。

沙俄的苦难叙事

时至今日,当我们去欣赏俄罗斯的伟大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时候,往往就会发现,贯穿在俄罗斯斯拉夫民族中有一种“苦难性格”。历史上,沙皇俄国面临的战争可以说是高烈度、高频次。加上专制和经济震荡。从人的角度看,接受苦难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俄罗斯精英们无法接受这种苦难的来源是因为他们自己倒霉。然而, 他们却自欺欺人,认定有些非必然的苦难,荒诞的苦难也是救赎自己的路。甚至被认为“经历苦难是俄国的使命”。

现实中的苦难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有一个意义——该结束。

苦难真正的意义,不在受难本身,⽽在是否有⼈去减少它。契诃夫之所以说“苦难没有特别的意义”,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别⽤诗意掩盖伤⼝,别让悲情成为推脱的理由。只有当我们敢于直⾯问题,敢于承认制度的荒诞,改变才有可能开始。

拿得起还得放得下

金一南教授有一本全国风靡的著作《苦难辉煌》。中华民族并不将苦难作为理所当然,而是敢于直面、不退缩、不逃避,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将苦难解决掉,而不是去掩盖苦难,甚至美化苦难。

现阶段,我们应当追求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且去努力实践。很多时候,读书并不能够阻止发生坏事,但是能够从中吸取面对生命中每一个事件的勇气和智慧。接受生命中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然后,看淡、平常心,而逍遥无处不在。

所以,看看苦难发生的情况,然后建立自己的解决方案,对比他们的解决方案,从而优化自己的决策系统。

换句话说,从今天这个文章中,我总结出了一个道理。

平常心看待生命中那些苦难之事,拿得起放得下,这就足够了。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