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先生人生智慧课(54):成大事者,先修 “脑”,再修 “行”

世人总好奇,为何有人能在领域内开疆拓土,有人却始终困于方寸之间?除去天时地利等不可控的机缘,真正拉开差距的,或许藏在 “头脑” 里 —— 那便是思维的深浅,思想的宽窄。它如同一把无形的尺子,丈量着人看问题的角度,也决定着人能抵达的高度。

今日小故事

有位教书多年的先生,曾说起两类学生的差别。他说,班里有个孩子,从不见他埋头刷题到深夜,也不总围着老师追问标准答案,可每次讨论问题,他总能跳出课本的框框,提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角度。比如解一道数学题,别人只想着套用公式,他却会琢磨 “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换种场景能不能用”,看似 “不费力”,却总能把知识用得活灵活现。先生说,这是 “学思维” 的孩子。

而另一些孩子,勤奋是真的勤奋,笔记记得工工整整,作业从不落下,考试成绩也稳居前列,可一旦遇到课本外的实际问题 —— 比如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小工具,或是分析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他们就常常束手束脚,想不出新办法。先生叹道,这是 “完成任务” 的孩子,看似学了很多,却没摸到知识的精髓。

这差别,放到商业领域更是分明。我研究过许多企业家,多数人能把生意做稳,靠的是经验和勤勉,但能称得上 “商业思想家” 的,寥寥无几。在我看来,乔布斯算一个 —— 他不只是卖产品,而是用 “用户体验至上” 的思维重构了科技与生活的关系;马斯克也算一个 —— 他用 “第一性原理” 的思考方式,打破了人们对能源、太空的固有认知。他们的厉害,不在 “做什么”,而在 “怎么想”。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可真正的差距,连 “渔” 都分层次 —— 有人学的是 “捕鱼的步骤”,有人悟的是 “识水、辨鱼、顺势而为的道”。思维的层级,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不同的伏笔。

哲理

思维的深浅:从 “术” 到 “道”

人与人的差距,如何在思维中显现?不妨分两层看:

一、执于 “术” 者,困于 “形”:就像那位先生说的 “完成任务” 的学生,或是只懂模仿同行的商人,他们的思维停留在 “怎么做” 的层面 —— 记公式、背流程、抄模式,看似按部就班,却离本质越来越远。就像学画的人只临摹技法,却不懂笔墨背后的气韵,画得再像,也少了灵魂。这类思维,能应对重复的场景,却扛不住变化的风浪,因为它缺了 “为什么这样做” 的追问,更没了 “还能怎样做” 的突破。

二、通于 “道” 者,活于 “势”:而 “学思维” 的人,或是乔布斯、马斯克这样的商业思想家,他们的思考直指 “根”—— 事物的本质是什么?规律藏在哪里?他们不被既有经验束缚,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穿透表象,找到核心逻辑,再顺着逻辑去创造新的可能。这就像下棋,普通人看一步走一步,他们却能看到三步之外的棋局,甚至能跳出棋盘,思考 “这盘棋能不能换种下法”。这种思维,不是 “完成任务”,而是 “定义任务”,所以能在变化中找到新机,在困局中开出新路。

思想的天性与修行

有人说:“真正的顶级人才,是天生的。” 这话有几分道理。就像思维的敏感度、思想的穿透力,确实有天赋的成分 —— 有些人天生对 “本质” 更敏感,能更快抓住问题的核心,这是与生俱来的 “灵光”。

但这不等于说,思维是 “一成不变” 的。天赋是种子,还需要土壤和浇灌。所谓 “土壤”,是对世界的好奇 —— 总想问 “为什么”,总想去 “试一试”;所谓 “浇灌”,是持续的自我打磨 —— 在实践中验证想法,在挫败中修正思路,在碰撞中拓宽边界。乔布斯的 “用户思维”,不是凭空而来,是他无数次泡在用户中间观察、试错的结果;马斯克的 “第一性原理”,也不是闭门造车,是他在物理、工程等领域深耕多年的沉淀。

至于那些所谓的 “培养顶级人才” 的机构,若只教套路、灌理论,自然是 “扯淡”—— 因为真正的思想,从来不是 “教” 出来的,而是 “悟” 出来的。它需要空间让天赋生长,需要实践让思维扎根,就像野草破土,没人能 “种” 出它的顽强,只能等它自己向上冒。

“成大事者,先修 “脑”,再修 “行”。自古以来,能在领域内称雄者,无不是靠思维破局,凭思想立根。思维活了,路就宽了;思想立住了,事就成了。这,才是成就一切的根本。”

王勇先生开示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