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最需要训练的两个素质:安定、观照。
——成庆老师
时间回溯到 2001 年,新世纪的曙光洒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彼时,恐怕谁也未曾料到,伴随经济的高速腾飞,人们的精神世界却逐渐陷入空虚的境地。在那个充满希望与憧憬的时代,人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头扎进了 “忙忙忙” 的日子里。
大众媒体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塑造着普通人的价值观。它不断向人们灌输:“你只要好好赚钱,把家庭经营好,这就是人生的最高目的。” 这句简单直白的话语,不知触动了多少人的心弦,让无数人深信不疑。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浪潮中,人们似乎找到了前行的方向,纷纷朝着这个所谓的 “人生最高目的” 奋力奔跑。然而,当经济发展的步伐逐渐放缓,现实与理想脱节的画面悄然浮现。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婚姻与家庭。婚姻被视为爱情升华的港湾,曾经,“花为媒”“刘巧儿” 所代表的健康家庭关系,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人们对婚姻的美好憧憬。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美国汉学家、人类学家葛希芝在其著作《中国 “马达”》中指出,婚姻在中国的本质实际上是财产关系的重新分配。从传统的偏重嫁妆或聘礼的婚姻形式,到如今一些地区盛行的高额彩礼现象,婚姻中的经济因素愈发凸显。在某些地方,婚姻甚至如同一场交易,双方家庭围绕着财产的分配展开激烈的谈判。
当这种美好的幻想在现实面前瞬间破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自己不再是为了家庭而活,而是在婚姻中为自己争取利益。当大众媒体还在不遗余力地宣传爱情、婚姻的美好时,现实中的人们却在痛苦中挣扎。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人们的心思变得无所适从。
脱节越严重,人们内心的迷茫就越深。夜深人静时,许多人会感到人生意义的缺失,但他们却选择了通过各种感官上的刺激、欲望的满足来填补这份空虚。如今,情绪消费主义盛行,泡泡玛特等潮玩品牌深受年轻人喜爱。据数据显示,泡泡玛特 2025 年第一季度整体收益较 2024 年第一季度增长 165% 至 170%,国内收益同比增长 95% 至 100%。年轻人在收集盲盒、手办的过程中,寻求着一种情感寄托。还有一些人,当感到人生无力、悲苦时,会前往宗教场所,向各种神仙、佛菩萨、上帝、真主等等乞求赐福保佑,甚至花大价钱购买各种纪念品,认为这是一种捐款,是与神灵沟通的方式。在那一刻,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们肯定自我的能力逐渐变弱。
佛教曾提到人生有八苦,分别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和五取蕴苦。其中,求不得苦在现代社会中尤为常见。人们往往认为自己的痛苦独一无二,别人无法理解,也没有解决方案,于是便陷入了自己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同时,人们还常常误认别人过得比自己好,比如同样是高考,自己比同学差了 50 分,就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而陷入痛苦的情绪中。
面对这些痛苦,现代社会的回答往往显得特别粗暴:“放宽心,别计较”“再努力一下赚到钱就好了”。主流的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告诉人们,“利用与被利用” 才能证明彼此的价值,知识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拿证,拿证是为了谋职,谋职是为了换钱,换钱是为了生活,生活是为了享乐,而享乐的尽头却是死亡。这种循环往复的观念,让许多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国人常说 “凑活过呗,那么较真干嘛”,背后的原因却是,如果认真了,就会对抗与生俱来的生活方式,在对抗的过程中,会慢慢接近真相,但这个过程会很痛苦,因为人们怀疑终点的乐。正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所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
韩国电影《燃烧》中,女主角惠美有一句台词:“人只有两种状态,一种叫做 little hunger,一种叫做 great hunger。” 前者意味着轻度饥饿,后者则表示意义饥渴。人是分为不同种的,但随着认识和水平的提高,谁都需要爬三层楼梯:第一层是达到世间幸福,如儿孙满堂、安居乐业;第二层是探寻知识海洋,了解人类、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第三层是寻找终极意义,找到人生中那个能够自洽的价值。
所以,当自己发现人生之苦时,追求真相的缝隙就打开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基于生命的提醒。
1
我自己要允许不二选一。如果说青年的时候只追求人生意义而不追求世俗考量。例如成庆老师说他一直思考人生的两个主题:我是谁?时间对于“我”的意义是什么?那么想着想着就会自我否定、怀疑、再否定、再怀疑。直到前段时间看书多了,我允许自己能够考虑世俗、也考虑人生意义。二者不是割裂的。
人这一生中,要提86400个问题,但不一定这86400个问题都是由我自己原创的,因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同样,这些问题也不是靠我自己全都提出解决方案,有些解决方案早已经书写好,只待我去寻找。相反,能够找出意识中的这些问题,意义可能更大。因为这是一种认知边界的扩展。今天的我提出了,不代表今天的我就必须在今天解决。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一句话“把这个问题搁置一下,我们这一代人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应该会找出解决方法的”。
性格的改变源于观念的改变。
罗振宇在说“愿力大于业力大于能力”。
如何实施?有人告诉你:要么每天早晨起来发个愿,注意生命中的细节很重要。要么1个小时的静坐禅修。要么看东西的时候不要怕自己似懂非懂,因为掌握之后就会有好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然而,这个发愿往往被一件事情剥夺,那就是“欠债感”。一起来就会觉得欠了好多债,还有好多事要做,这件事没做完,那件事就来了。自己正做着一件事呢,突然想起来还有一件事需要做。这种混乱感让自己觉得非常的疲劳。这个原因是因为“身心不平衡”。当这种状态时,再大的愿都没有办法发起来。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窍门。当每天早晨一醒来,要告诉自己“我今天要无条件地接受我今天发生的一切”或者“我今天一定要好好观察自己的身心”。
在我的这个博客中,有一个板块叫做“智慧”,里面有星云大师、王勇先生的一些内容,但是每天看一篇,实际上会让我的意识里面存在有可能性。也就是说,我的大脑里不再是一片空白,或者是一个实打实的黑箱。它是一个充满无穷可能的信息库,当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时候冒出来的不是过去习惯的情绪、烦恼,冒出来的是一种释然,原来这个问题之前早就讲过。比如说苦是什么,要追逐东西,有求必苦,无求不是躺平了,无求是不要执着目标,所以在这样松紧的片段中,好几年都是这样度过的。
安定就是我自己的内心不受外界的情况所影响,能够收摄回来。观照就是知道自己的身心有什么样的反应和周围的反应。
世界上一切变好都是因为连接变好。每个人要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时刻出现很急很匆忙的时候能否看到。我们被环境所激发各种情绪,然后被情绪所裹挟。有的人醒悟的快一点,大部分都在梦里面。当一个人解决不了当下问题的时候,就会把希望寄托在过去和未来。
我们意识到什么了?
朋友小林最近总在抱怨:”每次想规划人生,刚写两行剧本就卡壳了。”这让我想起禅宗公案里那个著名的疑问:为什么我们总在编织未来时,弄丢了当下的自己?
现代人仿佛都成了未完成的编剧,在虚拟剧本里不断预演人生。有人卡在”如果当初”的遗憾里,有人困在”未来可期”的幻想中。就像《红楼梦》里贾宝玉初入太虚幻境,我们捧着手机刷短视频时,何尝不是在另一个维度的”警幻仙子”指引下,经历着更真实的虚幻?短视频、爽剧、AI技术……这些现代科技构建的”太虚幻境”,正以”有求必得”的错觉裹挟着我们。
比如现在的爽剧就是如此,让人开始有了“我执”。具体来说,爽剧是一种高强度的执着心表现,即为上瘾。上瘾就意味着此刻的我和我执着的那个对象高度粘合在一起。我被爽剧的这个体验高度吸引起来,这就被执着的对象高度裹挟起来,我们在看剧的时候从来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没有了任何的自主性,留下的只有贪念、嫉妒,这个时候我们自己已经成为欲望本身,而没有跳出来看“我在干什么”。
爽剧,就是一种给我以“有求必得”的做法来勾住自己。它有一种最大的错觉,就是只要你想要什么,爽剧就可以无条件很快满足。这就会让我们的阈值不断增加,一般的情节已经不能满足自己了。
AI也是如此,当AI逐渐发展,让人觉得活在真实的体验的梦中,越来越成为一种被动的生命。未来会出现一个极大的阶层分化。一小部分能够以很好的分辨能力来区分现实生命与虚拟生活。绝大部分人肉体将会越来越衰弱。所以,接触户外,接触真实的人,接触自然,让身体动起来的场景。
我们被高强度的”我执”吸引时,贪念与嫉妒悄然滋生,逐渐丧失对生活的自主性。更可怕的是,这种上瘾机制让我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阈值不断升高——普通的生活体验已无法满足我们。
在这样的困境中,禅宗的”活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这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觉察。有人工作疲惫后靠手机、电影或美食麻痹自己,却在短暂的满足后陷入更深的空虚。真正智慧的人,会在每个切片般的瞬间找到锚点:地铁上闭眼感受身体的律动,喝茶时品味温度的变化,走路时体会脚底与地面的接触感。这种训练需要长期积累,当我们能清晰觉察”此刻我在做什么”,焦虑(对未来的执着)与抑郁(对现状的放弃)的界限也变得明朗——前者是过度规划,后者是彻底放弃,而真正的平衡在于接纳无常,在流动中找到稳定。
持戒”常被误解为简单的行为规范,却容易沦为形式主义的枷锁。有的人虽然能够做事情靠意志力,但是时间久了,他自己的身心也会受到很大的消磨。现代人常说”我不吃肉””我不刷短视频”,却忘记追问这些戒律是否发自内心的选择。真正的持戒应像呼吸般自然,是持续的自我警醒而非机械的约束。就像佛陀若看到现代人的沉迷,第一条戒律或许会是”严禁用手机”。但我们不必将戒律视为苦行,而是将其转化为对每个行为的清醒认知——在吃饭时感知食物的滋味,在交谈时专注对方的眼神,在呼吸间觉察身心的共鸣。
很多人说你开悟了、觉醒了,但这个只是一刻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开悟、觉醒后就一直保持这个状态。因为开悟、觉醒是在某个时刻看到的真相。如果不持续修炼,那么还会回到原有状态。持戒的作用就是要让你知道时时刻刻自己在做什么。
该怎么办?
正因为现在的人都对自己绑架。把自己严丝合缝的绑起来。外界环境给自己的标签要拿过来,并且要配得上这个标签,对自我的松绑,不要沉迷于虚幻,也不要沉迷于标签,“在哪个山头唱哪个歌”,自己对于这个世界是无常的,所以应当把自己还原到不同场景中去。一个关键就是“知道自己此刻在干什么”。在地铁上闭上眼睛,开始正念或禅修,体会自己身体。在喝水的时候,知道自己“茶的味道是什么”。中午吃饭的时候慢慢找到食物的味道,走路的时候感悟到脚和地面的接触感。要以某个静态的点,才能觉察。这个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训练。
禅宗说:”人在哪里,哪里就是道场。”地铁站台、办公桌前、厨房灶台……每个充满烦恼的场景都是修行的契机。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开悟”的终极状态,而是接纳”觉醒只是某个瞬间的领悟”,就能在六道轮回的隐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畜生道(愚昧)中练习觉知,在饿鬼道(贪婪)中培养知足,在阿修罗道(嗔怒)中修习慈悲。或许,真正的自由不在于逃离生活,而在于看清每个当下——就像此刻,放下手机,感受文字在眼底流淌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