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中的时候曾经特别痴迷于鸡汤类书籍。当年在我们那个小城中,唯一能够称得上让我聆听的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的《财富星空》节目。主持人推荐的书籍诸如《把信送给加西亚》、《自动自发》等等,第一个印象就是阿尔伯特·哈伯德的书籍,以致于到现在为止都把它奉为励志书籍的圭臬。
读得多了,也就发现这类鸡汤的书籍就是围绕着一个词汇,东扯西扯一些通用的词汇,再加上一些名人名言,虚构的一个或者几个例子作出说明。前些天在了解传销的基本原理才发现,这些鸡汤书发挥的最大效用,不是让人去阅读,而是让人先去听作者现场演讲,演讲后将这本书作为“辅导教材”入脑入心入魂。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听完励志演讲之后,除了现场的一阵狂欢,会后都是一地鸡毛。
典型的鸡汤书框架
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框架和逻辑。
全书分为八章:坚毅的重要性、天才的神话、拒绝不切实际的梦想、丢开安全网、延迟满足感、坚韧如竹、永不过期、坚毅让生活更美好。
除了一前一后写了“坚毅”,剩下的部分可以套在任何的励志书中。翻开原有的那本书:
G uts,即胆量,有了胆量减少逆境中的畏缩、内耗(丢开安全网)
Resilience,即适应力,不僵化,始终把握机会(天才的神话)
Initiative,即主动性,有活力能付诸行动(拒绝不切实际的梦想、永不过期)
Tenacity,即韧性,专注目标的能力(坚如磐石,坚韧如竹)
8条励志语录
这些语录是否是本人所说,谁也不知道。所以我也不想假他人之名,行欺骗之实。
普通人和成功者的差别并不在于力量的悬殊、知识的多寡,而在于意志的缺乏。
“天才”比餐桌上的盐还要便宜。有天分的人和成功的人中间的差距就是不懈的努力。
我从未梦想如何成功,我为成功而奋斗。
船停在岸边最安全,但那不是造船的意义。
一点点耐心胜过一蒲式耳大脑。
对于不弯腰的事物,大自然有一种有趣的方法来打破它。
岁月让身体苍老,放弃让灵魂苍老。
幸福并非意味着没有问题,而是有能力面对和解决问题。
整本书的结论内容
1、给点机会学习坚毅。完成自己的清单。
2、凡事预则立。着手去做。投入额外的30分钟。
3、触摸你的梦想。检查梦想实现进度。看周围的人怎么夸你。
4、给自己创建一点风险。停止找借口。别让自己太舒服。
5、放空自己也有收获。提前计划。别和意志力死磕。暂停30秒。心存感激。
6、每次你失败的时候,你都可以学到一些关于下次如何成功的办法。花点时间审视每一次挫折是如何推动你前进的。然后重新站起来,再试一次,再试一次。
7、我们拥有得越少,我们就越能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东西。在每天结束时列出一天的所得所失并进行汇总,如果一天的所失比所得更多,那么明天你有机会比今天做得更好。
8、坚毅是生活中最大的武器。因为任何人,无论何时,无论他们的背景或资源如何,都可以拥有它。
就拿第3条来说,这本书前面就举了一个例子,就是鼓励孩子们成长是不对的,会毁了一代人。但是这里有增加一个“看周围的人”怎么夸你。这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部分。
还有“给自己创建一点风险”概念模糊。“风险”指财务风险?社交风险?职业转型?不同人承受能力不同。缺乏边界提示,可能误导冲动行为。
谁是Linda Kaplan Thaler?
据了解,她是 Kaplan Thaler Group 的联合创始人,这是一家非常成功的美国广告公司。该公司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为清洁产品品牌 Scrubbing Bubbles 创作的广告口号 “We’re Gonna Make You a Believer”,以及为花旗银行(Citi)创作的标志性广告语 “Citi Never Sleeps”(花旗永不眠)。她以其富有创意和情感共鸣的广告策略而闻名。
然而,如果真这么成功,为什么她创办的公司并不是世界500强企业呢?
向顶尖学习比学习励志更重要
谁都会要去学习顶尖机构的运营模式和背后的操盘手。这种名不见经传的洋人书籍,引进来无非只是浪费时间。真正懂得内核的人,多解决些问题,少谈些这样或那样的抽象名词。什么是卓越、什么是坚毅、什么是平庸?标签化的内容让人实在是一个头两个大。
如果非要说从这本书得到些什么。好吧,就说一下“坚毅很重要”。齐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