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谈》观看笔记(4): 不要认为我们理解了世界的真理

本期启示

  1. 真正的成长,始于对挑战的主动拥抱,而非被动承受。
  2. 在变化面前,不是它变坏了,而是你还不习惯——这是认知跃迁的第一步。
  3. 自我驱动的成长,永远比外界施压更有力量,也更持久。
  4.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贴了多少标签,而在于他能否在复杂中保持敏感与弹性。
  5. 终身学习的本质,是在不确定中不断重构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

脱不花老师说:终身学习者的世界中,只有挑战一种元素构成。应对挑战,向他人学习是最好的。所以这是我在把这个专题看完的时候,想要给你分享出来的东西。

用标签来对待人当然很容易。但是标签的确是他的本质吗?

今天所看待的这个对话者,他的学历身份是历史学学士,语言能力具有四种,音乐趋向偏重古典,具备半专业级品鉴中国戏曲、西方戏剧(交响乐、歌剧)的能力水平。可是这背后我们关注的是一个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来取对我们建立一种认知重构和能力塑造的过程。

刚进单位需要一个“极限挑战”

在我国服兵役期间,会经历一个叫做“新兵连”的过程。这是把社会青年的习气去掉,转化为革命军人的一个基本过程。在得到,也有这么一个“八里庄抗大”,就是利用28天对内容提供者进行一个演习,每天分配比日常工作更高强度的具体工作需要处理。

无论是新兵连,还是八里庄抗大。对当代职场人,特别是单身职场人而言,抗压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职场能力。它决定了你能否在高压环境中保持节奏、稳定输出。

如果下一次去面试的时候,一定要去问一下HR,如果被录用了,试用期间单位安排的工作强度能否超过极限水平?如果没有安排,一定要提前规划好,自我加压的乐趣和快感是远比外界加压好得多。

强迫自己做一个输入输出器,对于笨拙的人来说,就像是往墙上扔100次泥巴,总有1~2次能够扔上去。很多人追求绝对的确定性。然而对于科研工作,要求的是同步开展多个任务,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因为鸡蛋有可能会碎掉。这就如同华为总是会启动一些备用的项目,一旦出了问题,备用可以立即转正一样。

领导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很多职场新人都期望着能够得到领导的赏识、提拔等等,就会陷入到一个“裴鹏程陷阱”或者说“炫学”。比如说你在做一个选题的时候,会把其中的很多元素都列举出来。但是恰恰相反,你去了是威胁领导的生存的,所以正如在观看《文明之旅》1064年节目时,提到过苏轼从京城调到宝鸡工作的时候,他的上司对于苏轼的想法看法都否决、批判、极尽挖苦之能事,甚至会抓小辫子。

作为研究弹性的人,我们自身也要和这个词产生联系。就是“敏感但是能够抗压”。其实,对于高敏感的人,一旦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这样的心态不是仅有我自己发生,而是所有的人都有这种心态:“先要把自己放到跌停板上,甚至睡不着觉。然后周末的时候外出走一走,慢慢想清楚这个事情。”

怎么样能够表现自己?

第一,早起到公司。早起是一种态度,当你早来公司,潜台词不仅是努力,而且能够证明自己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第二,接受变化中的挑战。对于知识服务者,找到好的课题,写出好的东西,而且时不时地需要自己去讲。但是每一项挑战的背后,都能让我自己收获不同的技能点。恰恰相反,很多人排斥这个变化,认为是刁难、压迫,甚至就有一种给你打工的心态。也就是“我讨厌一切变化,然后躲开他”。而做事的人,往往是“变化我先试试,管它好不好的”。作为做事的人,我们在接手这件事之前,一定要动用自己的思考模型,搞清楚这件事情背后能让我收获的技能点是什么?就比如找资料,如果我们不清楚这个资料背后的价值,就不要轻易否定这项工作的意义。很多时候老板也好,领导也好,他们或许有意无意的去隐藏一些东西。不过,正如蔡钰老师所说的“超级问题”、“超级信号”以及我们所说的“黄金星球”一样,从中归纳总结出这背后的意义,在这个背后管窥意义和价值,然后进行验证,从而建立判断力,并且能够为这个判断力承担责任。这个收获恰好练成了“事件-思维模型-能力塑造”的一套心法。这种心法的诞生,就是真正一个“参谋”或者“干事的人”在AI时代无法被取代的底层方案。

再回到之前这个部分,不拥抱变化的人,当变化再演进的过程中,它其实就跟我没关系了。人性总会让你“习惯化”,而藏在人骨子里或者基因里的一个思维就是“稳定压倒一切”。你看,这就是历史上宣传口号带来的负面现象。我们这些“去习惯化”的人,有一个警醒机制“当我在抱怨一个变化的时候,到底是它真的变得不好了,还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个变化。”很多心智有待完善的人,对于变化的体会是更感性,也更肤浅的。所以,不妨可以考虑在突发变化的时候,采用“休克疗法”。让自己彻底死心,然后再像K线一样一点点涨起来。

热爱,让一切都有

当代人的信息获取量很大,但是效率不一定高。

生活在任何一个时代,它都是有社会规则的。制定者是谁?是由我们上一代甚至更早一代人所制定的。只有少数人会去找到这个应对之道。不去抱怨,而是首先要敬畏整个系统,然后对这个系统进行解析。最后的目的是怎么样去应对它。

有一类知识的类型是即插即用型的。这种知识是我们在面对这个变化的世界能够使自己安心的。

阅历丰富的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可以和别人交换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而阅历一般的人,遇到困难,或者说遇到“事”的时候就会很慌,其实这个时候不对外说也好,因为会造成“负能量”。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来在一线城市生活久了,对于这个世界的变化,我们对自己的秩序感就越强。

有人说,对于一个热爱但是看起来很高、很大、很上流的东西,怎么样能找到切入点?那么,首先要找到和现实生活中共通的那部分。比如京剧如果要听,首先要听丑角多的戏。对这个基础产生兴趣和好感后,再去看经典。再比如说古典音乐,首先可以把曲谱打出来,然后对照着曲谱到音乐会中去听。

对抗科技或者外部嘈杂压力的一种方法就是主动的选择一些沉浸场景。把所有让你分心的条件都限制住。

一个人看起来无论表面上有多么的简单,但是水面下的丰富程度会超出我们的想象的。其实,我自己当把已有的经历事件都倾斜出去的时候,我们完全有能力把里面的所有的元素通过读书等方式全部替换一遍。

在所有人藏着的时代保留“人味儿”

这个时代,想要建立共识实在是罕见。那么在这种情况,当朋友把时间给了我们,我们能给到什么?首先,我能告诉他我是谁——感受别人细密信息,同时能帮你看清这个时代中的那些褶皱(细节)。

很多的内容生产,都是在拼命地藏着自己,不愿意暴露自己。“重要的话题+当下人关切”就是这个时代中我们所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

人的智慧是存在于关系之中。作为学术层面的人,未来应对的挑战不只是我把知识发送给你,而更多的是我想把我对知识的认知和感受传递给你。

有什么东西变得更好?

第一,反复试错。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尝试。

第二,保持弹性。在变化中寻找机会,在压力中锤炼能力。

焦虑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我们现代的“过度反思”,也就是在质疑一切的时候也把自己放入到质疑范围。特别是我们自身的情况如果不符合所谓的社会共识的时候。当你发现自己与主流不符时,请记住: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成长也不是线性过程。真正的智慧,藏在关系之中,也藏在你每一次勇敢迈出的脚步之中。

总结

一个人无论表面多么简单,只要他经历过、思考过、输出过,就一定拥有深不见底的内在世界。当你把过去的经历全部“倾倒”出去,你会发现,通过读书与实践,你完全有能力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自我。

在这个所有人都在“藏”的时代,请勇敢地“露”出来——带着真实的温度,带着对知识的敬畏,带着对未来的热情。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终身学习者。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