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速读(2):我们都是精神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愿望、兴趣、信仰会和自己的内心、身边的人和环境产生冲突,并且会产生孤独、无助、恐惧、敌意等情绪,这些都是正常的。很多“既要也要”的心态,愿望和义务的冲突,与爱人消磨时光之时有人遇到麻烦需要帮助等等。

现实生活中,冲突的种类、范围和强度对我们影响很大。作为人,我们与动物在行为模式上一个很大的差异是:我们可以选择而且必须做出决断。社会文明如果不稳定,存在急剧转型期间,所能做的选择就会复杂且困难。例如以下几点:

  • 言论层面:可以人云亦云、也可以我行我素;
  • 处世层面:可以拉帮结派,也可以隐逸遁世;
  • 价值层面:可以膜拜成功,也可以嗤之以鼻;
  • 子女层面:可以严加管教,也可以放手去飞;
  • 性别层面:可以道德区别,也可以一视同仁;
  • 两性层面:可以性爱交织,也可以有性无爱;
  • 种族层面:可以种族偏见,也可以价值平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有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收入差距越来越高,阶层固化越来越明显,而每一个人愿望和现实的落差多了,发现怎么努力都无法缩小差距但又不得不努力的时候,越来越别扭的心态让我们自己发现了每个人都有种精神错乱,甚至不得不寻找心理医生或者大自然去倾诉,但是有没有什么用。北京土语叫做“拧巴”。

如果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是幸运的,那个时代文明相对稳定,所以他们追求的是自我满足,那么我们这一代人呢?当然追求满足,只不过满足从一个必需品变到了奢侈品,而安全感则成为我们不得不退后的防线。原因正是因为社会正在出现较大的转型,“逼自己一把”成为了太多人的口头禅,殊不知,强迫性驱动力是神经症所特有的。尽管

三类人

社会中其实有“三类人”。

第一类“亲近人”,英文为moving toward people。表现在对温情有一种病态的渴望、强迫性的谦卑,以及对“伙伴”的需要。

第二类“对抗人”,英文为moving against people。表现为难以抑制对权力和威望的渴望。

第三类“逃避人”,没有对应的英文。但是表现在真实的自我变得不真实,而额外创建了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

当然,还有其他几种:

  • 武断的自以为是:出于消除内心所有的疑惑;
  • 严格的自我控制:凭借绝对意志将分裂的自己捏合在一起;
  • 一概的玩世不恭:贬低一切价值,以消弭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

读到这里,内心产生了震动。很多没有解决的冲突累积下来,产生了种种后果:被浪费的精力、不可避免的德行受损、感到无法自拔而产生的深深绝望。

有这样的情况,首先就不要单凭理性解决,这种冲突靠理性解决不仅徒劳,而且有害。

神经症冲突

神经症冲突与正常人冲突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冲突的两个对立面悬殊,方向相差180°,自己对冲突已经丧失了意识,而且还会为其中的部分进行辩解。自己驱动力失控了。

冲突存在有两个迹象:其一是出现了心理或生理症状,不仅在心理层面,焦虑、沮丧、犹豫、迟钝、孤僻,而且部分在生理层面也会出现疼痛、倦怠等等;其二是行为上的自相矛盾,比如一个十分想结婚的姑娘却躲避所有求爱者,一个溺爱子女的母亲却忘记孩子的生日(本质上是她想要塑造好妈妈的理想和她无意识的施虐倾向——让孩子失望、受挫——产生的冲突),一个对他人特别慷慨的人却舍不得在自己身上花一点小钱(本质上是他想要塑造自己大气谦和的理想和他无意识的施虐倾向——让自己受挫——产生的冲突),一个对他人宽容忍让的人却对自己挑剔严厉……

正常人的想法

我们先来说正常的人的想法。在遇到“纠结之事”的时候,通常需要弄清楚四个问题:

问题1:我到底想要什么?多半的人们会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们习惯了随波逐流,任由事情摆布。比如对于一个女孩子,我们是真心喜欢还是因为应该喜欢就自认为喜欢。我们是真心想要获得博士学位还是仅仅被博士学位背后的收入和地位所打动?这样的问题其实简单但是难回答,因为不知道真正的感受和愿望。

问题2:这件事符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很多人都没有价值观,甚至偷懒将意识形态层面的价值观、名人的价值观或者是不知道从哪看到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价值观,这种情况往往会“用就拿出来,不用就抛到脑后”。比如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如果作为价值观,那么就很好理解钱色交易、权钱交易,笑贫不笑娼等语句的逻辑了。只会做出阻力最小的选择得过且过,而不是建立起对婚姻的信念。而实际上,我们自身的价值观是一整套的,

问题3:我能懂得有意识的放弃吗?因为大多数人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所以我们的情感和理性的信念就会纠缠在一起,根本难以舍弃一些东西。

问题4:我们能够有意愿承担后果吗?做决定的前提就是有愿力和心力承担责任,这个决定可能就是错误的。有些人愿力、心力、能力三者都不足,更不敢承担业力,所以把这些矛盾推到别人身上就成为了自然。什么“天塌下来有个子高的人顶着”。

神经症的想法

案例1:懦弱的工程师

在参加某个研究项目中,工程师A某常存在有阵发性疲倦感和烦躁感。被判定为神经症患者:他无法做到任何可行的决定。

场景:1)讨论技术问题时,大家否定了A某所提的意见而采纳了其他所有同事的意见;2)讨论技术问题时,A某短暂缺席了,但大家在他缺席时做了决定,也没有给A某机会陈述自己的意见。

正常想法:采用协调性反应。想法1:A某可以认为程序不公并奋起抗争;想法2:A某欣然接受大多数人的决定。

A某做法:A某意识到自己被激怒,既感到被人轻视的愤怒,又对自己懦弱的愤怒,但不去反击,压抑的愤怒只在梦中发泄。

A某做法的原因分析:

1)行为的出发点岌岌可危:A某行为出发点来源于自认为自己在该领域很有才干,应当得到他人的尊敬来树立这种自大心态。然而现实“众人轻视”危及了出发点,所以挑起愤怒。

2)无意识的破坏倾向:他内心中想要指责别人,羞辱别人;

3)无意识的对“他人喜爱和赞许”的需求作为内驱力:为了利己而利用他人时,让A某觉得必须在别人面前保持风度,平和而通情达理,久而久之就“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A某面临的矛盾:

1)被他人轻视的现实与内心想要“被尊重”的冲突,内心感觉到愤怒想要发泄与外在要讨好屈从别人的冲突;

这两种力量是自己完全控制不了,无法拒绝内驱力发出的任何要求;

A某真实的需求:

1)既不想利用别人,也不想逆来顺受。因为内心是特别鄙视这样的想法。

案例2:偷朋友钱的设计师

冲突是什么

在遇到大事时,神经症患者会纠结。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