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凡痴爱凡物,都是痛苦的,一旦丧失,就会心痛欲裂。
——奥古斯丁《忏悔录》
在写《还是要相信》阅读笔记(15)的时候,“阴差阳错”的这个词反复在头脑中浮现。
没错,我的人生仿佛就是在不断地开玩笑着。凡是我喜欢的东西,往往就是得不到。无论是学习、家庭、工作都在跟我不断地开着玩笑。如果心量不大,很难接受了吧。
当什么东西失去了,我们就活不下去的东西,它不会摧垮我们。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这段时间我顿悟了一个词“无我”。
作为这个躯壳,如果失去了,我们可以崩溃一下,但是也可以咬牙静等天亮。
所谓崩溃,就是文学的表达方式,所有的痛苦,撕心裂肺都是可以治愈的,是暂时的。
比如失恋。一对朋友相恋10年,虽然最后5年彼此纠缠,感情早已食之无味,但是分手时还是会“肝肠寸断”,然而沉寂之后,彼此又开始了新生活。
在比如名誉。在我最难的时候,我把名誉看的比什么都重要。然而,现在看来“名誉什么的,有没有、好不好、无所谓。只要关起门来,过日子过得幸福就行了。”
失去一次、失去一个人、失去一部分生活、失去一次机会、失去一段情感,并不足以对我们自己有什么影响。
What should we concern about?
当失去一切的源头,失去喜怒哀乐的根源,当失去生活的动力,失去对生命的渴望,
这才是致命的,足以让人崩溃。
不是失去才崩溃,而是因为崩溃才失去。
生活需要祛魅化。
外在的事物,往往在我们的认知之前被无形的增加了一层“滤镜”。比如男性的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对女性的“魅力”无法抵挡,甚至起了一个词汇叫做“魅惑”。
很多时候,男人犯的错误,就会就容易怪罪女性。这是我瞧不起的。
祛魅,就是你不用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客体抱有幻想。
你在电梯间遇到领导只敢打招呼,不敢进一步对话,是因为你潜意识觉得你的水平不如他。
面对某个领域很优秀的人,你会不自觉的感到自卑和紧张,甚至会刻意放低自己的姿态,因为你觉得他更优秀。
刷社交媒体看到上面的女孩子家境优越,到处旅游,你会羡慕他们优雅幸福,是因为你觉得你过得没有她们精致。
这在心理学上就是理想化课题之后伴随的自我贬低,因为你越是缺乏什么,就越对什么感到自卑。
普通学历就对高学历的人有滤镜,朝九晚五的工作就羡慕自由职业者,对自己的容貌不满意就更崇拜高优质的人。
这里的“魅”就是我们内心缺失部分对于外界的投射,将拥有权利、金钱、美貌的客体附上了魅力的光环。
无限放大你的想象,甚至把你放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去仰视。就像你拿了一个手电筒,当光打在别人的身上,别人的光芒越亮,你所处的环境就越暗。这个在心理学上也叫做光轮效应。
当你觉得别人很厉害,请关掉你赋予的灯光,把它打回自己身上去。
当你给一件事或者一个人赋予魅力的时候,你会看不清他的真相和本质,做出错误的判断。也很容易把自己放在一个下位者的姿态,造成你跟对方地位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在弱化自己的独特性和某些权利。
那怎么祛魅?首先你要明白魅力产生是因为理想化没有破除。
如果你得不到的东西没有办法自己给自己,就会产生一种无力感。然后投射到客体身上,希望客体满足自己。这个时候你就会给你向往的特质加上滤镜。
比如你看到事业有成的领导,就忽略了他说话油腻,对下属刻薄。
你羡慕的网红看起来光鲜动人,你就没办法脑补他背后生活的琐碎。
你其实没有把对方当成人,你把他当成满足自己匮乏需求的想象,祛魅并不仅仅是去发现一个人的短处,而是破除理想化和贬低的循环。当你有整合两面的能力,就能破除你赋予他的神性。
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人人都可以当主角。
当你破除了理想化,真正深入的去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大多数光鲜背后同样艰难心酸。
所有令你着迷的点,都是你内心的缺失,因为缺失会让你美化没有得到的那个部分,幻想自己拥有后会有多幸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人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着眼看自己,放眼看未来,别人都是浮云。
学会给客体去魅,给自己赋魅。更多地意识到你自己的主体性和独特性以后,就不会再看到别人发光就觉得自己暗淡了。
反正一切美好都不会长久,还不如提前将美好打碎,让最坏的结果尽早发生,大家都踏实。
——Li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