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高研院案例集》阅读笔记(23):精密背后的情怀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总有一些行业并不是靠显性的收入来吸引人的。换句话,从事一个行当,有的人是为了“情怀”。

比如今天阅读的主角——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副研究员陈江。

2009年,陈江参加了中国第一台冷原子喷泉钟的研制工作。这种喷泉钟是一个真空系统,它的精度能够达到3000万年的累积误差不超过1秒。由于喷泉钟结构的复杂性,在制造过程中,细节是优先级最高的考虑事项。在其中,有两个重点问题是最值得注意的。

第一是原子钟组成零件装配问题。原子钟上的螺丝数量超过600多颗,与一般的机械零件不同,原子钟上的螺丝要靠人工操作。这其中包括了“三注意”。所谓三注意是:顺序不能乱,所有螺丝转动角度要保持一致,力度要适中。这就意味着,在拧螺丝的动作上至少6,000次,每一次保证四分之一根头发粗细的误差都不能有。所以,搞研究的人并不是时刻坐在电脑屏幕前,而也要像老工人师傅一样,下场反复微调、试错,练就至少一年以上的拧螺丝经验。

第二是屏蔽地磁干扰问题。这里面的问题是,地球磁场时刻在变,而普通的防辐射服面对地磁干扰就是“小巫见大巫”。更要命的是,一个成年人身上携带的磁场只要溜进这个真空系统,原子就会带来毁灭性影响。“凡墙皆是门”,所以面对问题,就需要主动防护和被动防护综合考虑。对于地磁干扰,他们研究了一种特殊的金属材料,并且用了三层设计考虑,而人的因素则需要靠“实时监测干预”实现,具体实现路径是在不同位置上安装许多铜线圈,根据实时监测的磁场变化,给这些铜线圈输入电流,产生反向磁场来抵消变化。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证明自己价值的过程。用我们这代人的话说,科研是最酷的事情。

但之前提到了,说了这么多,只是解决问题了,但半点没提到情怀。

的确,在原文演讲中,确实没有提到。但是同样作为科研人的我,想要进一步引申。

其实,解决问题背后有许多可以思考的内容。比如说,请个工人师傅过来拧螺丝就好了,为什么你要去浪费时间做这个事情?更有甚者会产生疑问,过去的老机器也挺好用的吗,为什么要研制这个新型原子钟?

我们中国人有权享受挺直腰杆走路的自由!

——Guangran (向光者主理人)

新中国成立还不到80年,一穷二白的底子容不得我们喘口气。1840年以来中国人受的屈辱反复印证了一个事实:“落后就要挨打”。上世纪80年代,有一些人在面对西方产品时迷失了方向,崇尚“贸工技”路线,就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比如当年运-9飞机下马,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麦道的飞机可靠性高,何必再自己研制?幸好有一些科学家还没有被打断脊梁,把一些火种保留了下来,这才在20多年后C919的出现。

中国科技呈现的势头,必须承认起步晚。可正因为起步较晚,所以很多机会在等着我们。正是因为很多机会,我们就需要奋尽全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哪怕面临一些“叛徒”、“内鬼”里通外国刺杀的风险。

眼下,美国和俄罗斯正在商讨国际空间站退役的事宜,到时全球唯一的空间站就是我们中国的。像这样的事情,正如毛主席说过“东风压倒西风”的现实例证。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家,以及具有科学家背景的工程师们,就是我们中国面对无理打压的最有利回击。“行胜于言”永远是我们褪不去的标签。

写到这里,毛主席的那段话仿佛在耳边久久回响: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毛主席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