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蔚女士有一首很暖心的音乐:《这世界那么多人》。
世界上,70多亿的人活着。
其实,真正需要处理的,是内在的敌意与对自己的不接纳。
孤独是享受的吗?我不能给所有人下结论,但是,当孤独和孤僻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那就是危险的。
孤独最可怕的是,对别人和世界的观点存在于幻想中。这种情况下,悲观主义自然而然会侵蚀一个人的灵魂。作为从抑郁症走出的人,我深有体会。更担心的,是极致的完美主义和孤独的“我”联系在一起。“我”并不是“世界”,世界也不是完美的。既然这样,为什么让自己也变得完美呢?
关系中的残缺,胜过孤独中的完美。
不强求他人,不苛求自己。世界再难,也要试着走出去。偶尔孤独可以,但一直是孤独的状态,这种孤独也许一开始会安慰自己,但是时间一长,这个困局走下去越来越难。
现在的人们其实挺难得,但是难也不能让自己变得“自闭”,更不能让自己和世界的沟通仅限于一根网线。“算法时代”让人们无法和现实世界撞击,就像是单行繁殖。
你以为头脑是自己的,实际上,头脑有自己的生命。它自己可以玩起来,如果把头脑当成工具,那么就可以搞定很多事情,但是用头脑诠释情感,则会出现大问题,会陷入到臆测,最严重的时候会发展为迫害妄想症。
真实的世界时混沌的,即便有秩序,也是浑然天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秩序,而头脑幻想出来的世界,往往是十分清晰、十分有序的,但是秩序越明显,偏执就越来越厉害。当一切围绕着好、坏而争论不休时,后面的暴力将会让人变得出现恨意、敌意。
动机,什么时候都会考虑动机。动机很重要,但是如果干什么事情都要挑剔动机,那么不仅自己累,和自己在一起的动机也很累。
自我控制的最常见现象是:一个人会有意无意设定一些程序,自己按照这个程序按部就班的生活。若程序被打破,她就会和难受。
所以,有些人人际交往确实很少,于是变得敌意满满。封闭、“宅”、把亲人纳入这个程序,为了保持程序稳定,他想减少刺激,而人际关系的刺激是最容易冲击程序稳定的,所以,这些人就减少了人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