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冯唐成事心法》,第一页给了我一个震撼。
管理是一生的日常
——冯唐
成事是一生的修行
到现在为止,我对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成事能力一直抱持不自信的态度,这是我人生想要改变的两个重要痛点。
并不是CEO,COO才需要管理。我们人生中很多时候都需要管理:科研管理、生活管理……可是,管理不是会使用工具这么简单。我并不确定成功是否能够复制,但是成事能不能复制,我还真有兴趣。
成事是需要方法论的。日常看到过太多成事的方法了,小到番茄时钟法、四象限法,大到咨询公司的方法。然而就是因为这些方法的实践到底能不能适用于个人,或者是一人公司,所以看起来很多这样的书籍都是左抄一点,右抄一点的拼凑。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心生一丝厌恶。
当代中国人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双语能力强,视野开阔。而且经过百年大党的教育,中国人变得务实多了。
回头来说这本书,它的逻辑非常明确:知己、知人、知世、知智慧。
知己——比如,逆境来了怎么办,如何分清自己的欲望和志向,如何学会与自己好好相处,等等。
知人——比如,领导力到底是什么,谁有领导力,如何带团队,如何分清自救型人和破敌型人,等等。
知世——比如,如何做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做人的大忌是什么,如何面对小人的降维攻击,交友的四个标准,示弱的杀伤力,等等。
知智慧——到了智慧的层面,为什么成事那么难,为什么做人是第一位的,为什么要多谈问题、少谈道理,什么是真的为你好,怎么看待运气,等等。
知己的智慧(1)
在冯唐先生的这本书中,他把知己分为了“如何管理自我”、“用好你的天赋”、“成大事无捷径”、“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做一个真猛人”、“做自己熟悉的行业”、“掌控情绪”、“如何对打妒忌和贪婪”、“如何战胜自己,战胜逆境”、“真正的高手都有破局思维”、“有时候‘不努力’是种正确战略”、“选择,不仅只是断舍离”、“摒弃‘身心灵’,在现实中‘修行’”、“以笨拙为本分,求仁得仁”、“怎么通过拯救睡眠实现人生逆袭”、“分清欲望和志向”、“如何应对年龄危机”。
你看,每一个标题都直击人生当中知己的痛点。所以,这本书不至于逐行逐句,按照顺序读下来。只要有问题,你就去读对应的部分。
处理人生当中的妒忌
只要还有一丝凡心尚存,便无法全然超脱。
——冯唐
如果读过《金刚经》,就知道了大乘佛教的智慧不是让你解脱到西方极乐世界,而是活在当下的无我智慧。
老百姓口中传过一句话:“不怕官员贪污,就怕贪官还不干事”。可见,人生当中三大关:权力、金钱、美色。
我们从小都学过周恩来总理从小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别将妒忌和贪婪看成是毒药。因为这是人天生下来就有的习气。
换一种思路将妒忌化为动力
争强好胜,当然会存在妒忌。然而妒忌的目标或者来源是什么?一些人说:我就见不得他人好。这是害人的心态。
曾国藩提醒我们:在处理妒忌和贪婪时,第一个底线就是不害人。同样的,如果别人因为贪婪和妒忌而去针对你,那就一笑置之。
莫不如格局放大:我实在不想让这么美好的世界留给那帮我认为是傻X的人。
想到这里,解决方案是什么?当然是该看书看书、该写论文写论文、该编程序编程序、该干事干事……做手头能做的事情。实在不行,回顾一下入党誓词。
和自己较劲,远比和他人较劲来的踏实。
终极大法:去重症病房或墓地
实在放不下的时候,除了看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最近的医院,看看行将就木之人。想想看:如果没办法吃喝拉撒、三四天高烧不退、一天输液十多个小时不能运动。那是怎么样的?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我们去了墓地,就会发现很多名利都无法被人记住。
结语
曾国藩的提示:曾国藩说:“祸机之发,莫烈于猜忌,此古今之通病。坏国丧家亡人,皆猜忌之所致。”灾祸发起,就是因为妒忌和猜测,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国家坏了,家破了,人亡了,都是因为猜忌。
谁都想做完人,但是世间没有完人,所以摒弃幻想,不如好好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