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读了2天,仍然有一个问题悬而未决:为什么金钱是社交的产物?我想,这个问题留在过几天再回味。
今天把眼光放回到欧洲,更准确的说,是从英国说起。昨天说到,在元朝有了银行的雏形。无论是公办银行还是私立银行,都是以纸币为媒介,以金属钱币为背书的。可以说,中国人是银行的始祖。在400多年之后,也就是17世纪,欧洲才出现了银行。
在读书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银行被称之为‘银’行”,而不是什么‘金行’,“青铜行”。在这里,我不想搜索现成的答案,而是想看这本书中的内容。
在英国,银币被认为是钱的代表。然而,英国人也不老实,偷奸耍滑的事儿也没少干。银币中,含银量少的不承认,含银量多的就运到法国或荷兰换成黄金牟利。在这个过程中,金匠们起了作用。估计是有人读过马可波罗游记中元朝的事儿,他们也开始学习纸币,而且又近了一步,开始了“贷款”这个事儿。人们还挺乐意接受这个情况,于是市场上钱多了, 金匠们也转形成了银行家,同时也建立了“准备金制度(fractional reserve banking)”。
什么叫准备金制度?在书中,他们是这么写的:“你存钱进去,银行把钱贷给别人。那些钱(你的钱)现在同时身处两个地方。它既是你的钱,在你的银行账户里,也是借款人借到的钱。借款人可以把钱存进另一家银行,后者又可以借出其中一部分给另一个人。同一块钱现在同时在三个地方。”
这种情况,也带来了风险,就是当出现银行挤兑风潮的时候,那么银行和储户就都完蛋了。因为纸币的数量要远比实际的金子要多。事实上,威尼斯的一些银行家(banker),或者说是坐在运河桥上的长椅上等人换钱的商人们就遇到过这个事:没法承兑的银行家只能吃面包、喝水过日子。1360年,一名破产的银行家在他的椅子前被砍了头。
什么时候出现了挤兑?金匠们之前已经借给查理二世很多钱,到了1672年,查理二世需要钱来和荷兰人打仗,所以他决定停止向金匠们还款(当国王可太棒了)。所以,人们开始恐慌。很多金匠要么潜逃、要么入狱。一个既不是彻底私有化也不完全公有的解决方式,而是两者的结合,即把政府的利益、银行家的利益以及人民的利益两两对立起来的方式。
这个时候,提到了一个人:约翰·劳。作为一个带有赌徒性质的金匠,他的作为将会给想要致富的人带来一场风波:一场足以改变当时人们对未来和金钱的认知的知识革命。
现代银行也可能破产,而纸币也不一定是可靠的。所以,在关键的时候,自己储备一些人们都同意的贵金属才是保险的,特别是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
——向光者主理人 Guangran Z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