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先生人生智慧课(34):所谓童年幸福,是心的避难所

越是活得艰难的人,越爱回忆童年。他们说小时候抓知了、跳皮筋、吃冰棍,脸上带着笑,眼里却含着苦。真相是:你不是真的快乐过,你只是现在太苦,才需要一个地方,假装自己曾经幸福过。童年从不无忧无虑,只是那时你小,痛苦被忽略,委屈被压抑,而记忆自动把伤疤涂成了糖霜。人回忆过去,从来不是为了过去,而是逃避当下。

今日小故事

我认识一位心理咨询师,叫周宁。她接诊过一位中年男人,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可总在深夜失眠,反复翻老照片,嘴里念着:“小时候多好,一家人挤在小屋,现在什么都有了,反而不快乐。”

她问他:“你记得最清楚的童年画面是什么?”他想了想,说:“冬天,我妈在厨房煮面,我爸坐在门口抽烟,我在写作业。”画面温暖,像幅画。周宁轻声问:“那你记得那天之前发生了什么吗?”他沉默很久,才说:“那天早上,我爸摔了碗,骂我妈没本事,她躲在厕所哭。我躲在房间,饿到中午才敢出来。”他突然哽咽:“原来……我记住了那碗面的热气,却忘了那天的冷。”

周宁说:“你不是怀念童年,你是用那碗面的温度,暖现在这颗冻僵的心。”“你不是幸福过,你是太需要一个理由,相信‘快乐是可能的’。”

后来他不再沉溺回忆,而是开始面对:工作中的压抑,婚姻里的沉默,自己从未被疗愈的童年。他说:“原来我不是想回去,我是想终于真正地活一次。”

哲理

为什么回忆

人脑不会忠实地记录过去,它只会保留能安抚当下的片段。你记得母亲煮的粥,不记得她边煮边骂你成绩差;你记得父亲带你放风筝,不记得他平时一言不合就动手。这不是欺骗,这是灵魂的自我保护。当现实太痛,心就调出一段“温暖记忆”,像一床旧被子,哪怕破了洞,也紧紧裹住自己。

一个人若当下安稳,很少频繁回忆童年;而当他压力巨大、关系破裂、价值感崩塌时,“小时候”就成了唯一的避难所。他不是真的觉得那时幸福,而是他需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光。哪怕那光,只是黑暗中的一点幻影。

真正的童年无忧无虑,是吃饱、穿暖、被爱、被尊重。可太多人的童年,是察言观色、压抑情绪、在冷漠或暴力中学会沉默。那时你不快乐,只是你太小说不出,也不敢承认。成年后,你把那段沉默,误认成了“平静”,把麻木,当成了“无忧”。

走出回忆

沉溺过去,只会让你更无力面对现在。真正的疗愈,不是逃回童年,而是以成人的清醒,重新看见那个受伤的孩子。告诉他:“我知道你那时很苦。”“现在我在这里,不会再让你一个人扛。”唯有如此,你才不必再靠“虚假的幸福”来支撑活着的勇气。

不要被“童年很幸福”的幻象困住一生。你回忆的不是过去,是你此刻的无助。别再用“小时候多好”麻痹自己,不是解药,是延迟的痛;若你总想回去,先问问:“现在的我,正在逃避什么?”真正的解脱,不是回到过去,而是
站在今天,牵起那个颤抖的小孩的手,说一句:“别怕,这次我带你走出去。”

过去从未真正美好,但未来可以真的好起来。因为你不再是那个,只能躲进回忆的孩子了。

王勇先生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